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正文

岳磊:布局养老金融业务—基于供给侧角度

来源:文/岳磊  中国精算师、CFA 载于《银行家》杂志2016年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7-06-29  阅读次数: 次

2016年3月21日,《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养老金融被提升到国家级战略地位。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养老金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发展养老金融上又各有侧重。面对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历史机遇,商业银行应如何创新组织结构、产品和服务,并借此推动战略转型呢?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06%。人口结构决定中国现已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居民养老的结构性需求迅速增加。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而养老金融作为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国家已经注意到“养老金融”的战略意义,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201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均明确“金融推动养老”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更是指导改革方向的长期国家级别战略。特别是2016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养老金融相关政策。《意见》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金融领域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机构已经敏锐的嗅到居民养老的巨大市场机遇,通过提供养老理财、企业年金、养老按揭等产品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积极布局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但是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等特点,并且养老产业尚未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领域布局较为落后。可以说,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端的增长显著慢于居民和养老产业实际需求,畸形的供需关系长期制约养老产业的发展。

商业银行完成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布局

国内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多起源于承办企业年金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年金为核心,养老理财、薪酬福利等业务为辅的产品体系。此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或个人业务部门,很早为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提供代收代付、存款等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实现了规模持续增长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向。

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商业银行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提供保险资金归集、资金存款、养老金代收代付等服务。商业银行与各级社保机构在社保基金专户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存款、新农保和新农合基金专户主办银行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根据人社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3.56万亿元,这其中大部分作为存款放在商业银行;另外,商业银行为数千万离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代发服务。

金融社会保障卡服务。金融社会保障卡是指加载了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除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社会保障卡基本功能的同时,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具有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2011年8月,人社部发布《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对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众多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和持续进步,商业银行在金融社保卡发卡、渠道建设、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专业经验。根据人社部数据,2014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7.12亿人,比上年增加了1.64亿张。根据中国银行年报,截至2014年底,仅中国银行一家发行金融社会保障卡就超过了6000万张。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商业银行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全国社保基金托管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为全国或地方社保基金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资产估值、投资监督、绩效评估等服务。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网站数据,境内资产托管银行只有四家: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数据,截至2014年末,基金资产总额15356.39亿元,其中:境内投资资产14050.61亿元,境外投资资产1305.78亿元,为商业银行带来托管费收入3.29亿元。

企业年金业务。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年金客户提供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服务,是企业年金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另外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子公司提供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服务。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2293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689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受托资金规模1365亿元,市场占比29.58%;管理个人账户数2021万户,市场占比88.13%;托管企业年金资金7689亿元,占比100%;银行系基金投资管理企业年金规模455亿元,市场占比仅6.55%。

养老投资理财。商业银行根据养老投资需求重视长期安全性、流动性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针对机构投资者(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商业银行提供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多种流动性高、收益稳定的产品。针对个人投资者,商业银行除提供传统储蓄性产品外,还根据投资者养老需求特点研发了养老型理财产品。此外,银行还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养老需求。

养老产业投融资。商业银行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方式转变的业务创新方面有一些进展。一是为养老地产、养老社区项目开发提供融资服务,助力养老社区建设;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信贷服务。二是部分银行提供养老按揭服务,老年客户本人或者法定赡养人以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专门用于老年客户养老用途,银行核定一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老年客户,一定程度解决有房老人缺乏养老资金的难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模式选择。

综合养老金融服务。少数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特点,推出综合性的金融增值服务,目前规模较小。一是结合老年客户活动范围小、追求简单操作等特点,商业银行优化服务流程、改造银行网点功能,推出专门服务老年客户的网点。二是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非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特色增值服务,围绕消费结算、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旅游休闲等,搭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不同类型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各有侧重

大型商业银行早期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介入养老金融业务,并获取了企业年金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资格,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上位居市场前三位,在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不断拓展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打造养老金与薪酬福利投融资平台,开发了“如意人生”系列养老理财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另辟蹊径,与全国社保基金共同发起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获得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和其他投资管理业务资质,实现对养老金客户提供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资管理的全程化管理服务,甚至可以借助发展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覆盖企业客户的员工福利业务。中国银行则是最早办理社保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推出了社会保障、薪酬福利计划及代理养老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新型服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开拓新的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将养老金融部挂靠在零售银行板块,依靠零售银行优势,向企业员工提供薪酬福利管理服务。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大力拓展针对薪酬延付的“乐享福利计划”产品、针对企业福利整合和自主选择的“乐选弹性福利计划”产品,全面打造“养福全程通”金融服务品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是国内第一家推出“养老按揭”的商业银行,探索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

不具备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则选择了以老龄客户群体为目标,结合网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推出“安愉人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银行卡为载体,通过优化金融产品、老年客户权益两套体系,整合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增值服务四项内容,结合社区银行为老年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利用作为上海市首批两家养老金代发银行之一的先发优势,推出养老专属卡片、专属理财、增值服务等产品,建设养老特色支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从金融供给侧改革角度创新发展养老金融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养老金市场化运作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客户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重要机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养老金融的重视力度,推进养老领域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积极创新养老金融组织服务形式,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产品、金融工具,创新居民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并推动自身加速战略转型。

创新养老金融组织形式,提升养老金融战略地位,推动自身业务转型。我国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部门一般挂靠在托管业务、公司业务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建立独立的业务板块,在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人事财权、条线管理方面缺乏独立性,造成养老金融业务零散化、产品碎片化。原有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难以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养老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个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并与银行自身战略转型相结合,探索发展养老金融的新型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在养老服务业相对发达、老龄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专业的养老金融团队、养老金融分支行,优化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在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养老产业投融资产品,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停留在养老设施建设阶段,业务链、产业链远未建立和打通,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养老服务大多面临准公共品性和服务受众的挑剔性,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投融资方面较为谨慎。在国家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创新养老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并结合集团化优势为养老服务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创新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商业银行根据养老产业发展导向和经营特点,制定专门的养老产业信贷政策,建立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研发具有养老产业特色信贷产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探索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二是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较多是银行或金融控股集团,拥有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项金融资质,能够依托平台优势,为养老产业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子公司,为养老产业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份转让等股权融资服务,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等方式进行债券市场融资。商业银行及子公司在国家政策允许下,通过设立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等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进入养老产业,拓展养老产业资金来源。

创新居民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养老金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复杂的养老需求。全国老龄办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2040年达到17.5万亿元。而从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消费潜力与金融服务需求同步增长,商业银行应通过增加养老产品供给、开展综合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多种方式来满足。首先积极发展服务居民养老的专业化金融产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研究不同年龄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理财产品,并联合证券、保险、信托等子公司研发生命周期基金、个人养老保险、养老信托、以房养老等创新产品,真正满足居民养老金融需求。其次建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展金融服务内容,做好支付结算、账户管理、托管和投资等服务的基础上,向居民提供养老规划、个人理财与保险、消费贷款等财富管理服务,开拓并提供退休规划、法律援助、老年教育等咨询服务,探索联合专业公司向居民提供涵盖家政、旅游、健身、娱乐、旅游在内的多元增值服务。最后,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商业银行机构采取对网点进行养老化改造,增加助老设备,开辟老年服务窗口等措施,提升老年客户服务环境;通过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向养老社区、养老公寓等延伸服务网点,设立社区银行;根据老年客户习惯,优化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渠道。


上一篇: 岳磊:“以房养老”,尴尬中前行!

下一篇: 岳磊: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四大问题待解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