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总经理刘建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依托自身优势,探索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近日,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总经理刘建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加大养老金融的投入力度,不仅能够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也是银行自身拓展新业务、加快经营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面对如此量级的银色经济市场,刘建宇认为:"商业银行应推进养老金融从一般性金融服务向专业化经营的模式发展。"
探路养老金融"蓝海"
《中国经营报》: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养老金融领域既有竞争激烈的"红海",又有有待探索的"蓝海"。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刘建宇: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具有天然优势:一是品牌信誉。银行在金融行业中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是百姓眼中的"金字招牌",深受老百姓的信赖;二是客户基础。商业银行链接千家万户,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管理的综合金融资产数额庞大;三是渠道优势。银行的营业网点、ATM机等遍及全国各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安全便捷,给老百姓创造了便利、专业的金融服务环境。除此之外,银行还拥有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与丰富的融资手段,这些都有助于管理养老金融资产以及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服务。
就挑战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做好养老金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二是如何实现养老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应对当前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我行从以下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创新经营理念。要跳出金融做金融,发挥集团化综合经营优势,统筹各类资源,实现从一般性金融服务向专业化金融服务的跨越;二是创新运作机制。把金融服务差异化与社会人口老龄化有机整合,实现自身经营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的良性互动;三是创新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商业银行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寓义于利,把企业的经营之道与人文关怀主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老龄化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所在。
《中国经营报》:银行金融机构应如何平衡社会保障与商业盈利之间的关系,以推动养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刘建宇:社会保障与商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从我行的养老金融实践看,截至2017年末,我行"安愉人生"服务老年客户超过1300万人,提供的增值服务权益与专属保障覆盖范围超过200万人,综合金融资产超过7580亿元,兼具社会、经济效益。
在推进养老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制度层面,可以做好养老金资产管理的结构性安排,为应对今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提前做好养老资产的储备,保证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在老龄化过程中持续平稳运行。
二是在产业层面,可以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在经济体系中加快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使之具备相应的供给能力,为满足老年群体未来的生活需求,保证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方面提供充沛的产品与服务。
三是在居民层面,可以培养居民的养老金融意识,合理配置资产,提前通过金融工具及相关的资产安排储备养老资金,有备而后老。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养老金融涵盖的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三个子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商业机会。
打造专业化经营模式
《中国经营报》:您认为银行应如何建立专业化的养老金融经营模式?
刘建宇:以兴业银行为例,首先,我行把养老金融作为集团"七大核心业务"之一,在总行组织架构层面确立养老金融中心的地位,推进养老金融专业化经营;其次,把养老金融视作践行普惠金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回顾我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产品到客户再到战略三个递进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产品的差异化销售。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第二,客户的差异化经营。例如兴业银行在推广养老金融产品的同时,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将银行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这成为推动养老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养老金融的战略破题。一是养老金金融,服务于国家养老金制度安排,积极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体系建设;二是养老服务金融,满足居民个人的养老金资产管理需求,帮助其积累养老资产并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养老产业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通过提供投融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从兴业银行实践来看,在养老金融领域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将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金融层面,针对老年医疗、老年医药、养老地产和养老旅游四大养老服务产业加大融资、结算等金融支持力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
中经金融是《中国经营报》旗下专注财经领域新闻的公众号,内容覆盖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个金融行业,每天多条原创,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