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正文

董克用:关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几个关键问题

来源:CAFF50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1-03-30  阅读次数: 次

2021年3月28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21北京峰会在北京国贸大饭店顺利举行。此次峰会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新浪财经在线同步直播,主题为“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与会嘉宾围绕制度设计、激励机制、产品准入、投资监管等方面,共同探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以《关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几个关键问题》为题发表专题演讲。他指出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激励型养老金的条件,应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养老金积累是一场持久战,养老金体系的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呼吁大家要理性看待第三支柱的未来。

IMG_6926.JPG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晓义会长、窦总、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大家早上好。

刚才晓义会长提到,学会2019年做了一个关于第三支柱的报告。当时非常有幸,在晓义会长的指导下,我们承担了这个任务,和周红书记一起做了这个报告,给了决策部门一些参考。之后我也非常关注第三支柱的发展和大家的一些讨论,怎么看待第三支柱。所以我也想做一点思考,解读一下主题——“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实际上这八个字是总书记的话,我把它列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谈三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加快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第二个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第三是理性看待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未来。

第一,为什么要加快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

我们国家早在1991年就提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框架概念,过去的40年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什么现在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在进入的是加速期和未来的高原期,实际上给完善养老金体系所留下的时间窗口没多少了。第三支柱确实是弥补当前制度短板的核心,所以有了这个题目。

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养老金取得了很大成就。第一支柱养老金覆盖了将近十亿人,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但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言,实际上已经回归现收现付了。制度设计当初的部分积累实际上已经是历史了,而仅靠现收现付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和高原期的挑战。大家看这条折线(图1),我国去年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12%以上,然后就是17%,23%、24%、27%、30%,这还是保守的预计,再激进点就是到2050年可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30%以上。而且这个趋势不是像有些人口学家说的是一个高峰;据联合国预测,它是一个高原,占比30%的现象将一直到本世纪末,这对我们养老金提出了巨大挑战。如果是高峰,依靠国有资产和财政等支持一下就顶过去了;如果是高原就过不去,过不去就得有过不去的打算。

所以从长期战略看,我认为养老金体系的增量改革应成为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重点。第一支柱虽然有很多事要做,例如全国统筹和怎么解决个人账户问题等等,但是第一支柱从长远战略上看要回归保基本、回归本源;同时在增量上做文章,在二支柱、三支柱上做文章。二支柱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迟缓,但这不是今天的主题。我们看还有一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不了第二支柱(图2),我国城镇就业增长最快的是个体经济,就是所谓的灵活就业者。他们有途径加入第一支柱,但不能加入第二支柱,因为那是雇主主导的,所以需要为他们加入第三支柱提供机会。

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激励型养老金的条件,而且发展激励养老金的重点在中青年。积累需要时间,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就必须赶快做,因为时间不等人。看看为什么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规模的群体,这个数据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等讲话里面看到的,我们14亿人口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再看一看工资水平。大家看城镇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这个数据的增长量(如图3),我觉得可以说无论从现在的绝对水平和增长速度来看,我们已经跨越了生存工资阶段。如果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生存工资,我们2000年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还不到1万块,2019年到9万,当然这个速度不均衡;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平均数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跨越生存工资阶段是一个基本判断。

还有一个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整个支出中的比重(如图4)。2012年这个数据是33%,之后一直往下走。当然,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个数据上来了;但相信今年还会回归常态。也就是说你的工资支出中不到30%用于食品支出,这就是一个标志。我们可以省下一杯咖啡,或在外面少吃一顿饭,可以有钱来做一点积累了。

第二,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一是希望从税优政策扩展为财税政策,做两个字变化,“税优”到“财税”。税收优惠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发展第三支柱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的个税制度和很多国家不一样,而且我们的试点正好赶上税制改革和个税改革,提高了起征点,又有6项扣除,部分人就不纳税了,所以吸引力下降了。因此应该考虑EET和EEE并行:EET对应享受税优的,EEE对应没有交税而愿意存钱为未来养老的,减轻国家的负担,那就不再要交税了,所以可以采取EEE。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体现普惠性。并且发达国家也有通过财政支持第三支柱建设的案例,比如德国的李斯特模式,我们国家也有。我国公共养老金第一支柱覆盖了将近10亿人,其中5亿多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缴费端是个人自愿缴费,各级财政再补贴。它是一个缴费端要补贴的制度,所以我们财政已经在做了,不是没有先例的。国际上有先例,国内也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制度更好的运用一下呢?

二是以个人账户为基础,打通各渠道。建立个人账户为基础的模式,这不是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而是个人养老金的特别账户。这个特别账户将为每个参与者建立一个唯一的、专用的、终身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这是制度建设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突破点。有了这样一个个人养老金的银行账户,目前可以从服务第三支柱入手,但是将来可以与第二支柱打通,因为第二支柱也是建立在个人储蓄型养老金账户上,一直是DC模式的。并且,还可以打通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的个人账户。还有,我们中国人在创新消费养老,这是我们另外研究的一个课题,也很有创意。将来都把它们打通,可以实现积累型的养老金的目的,所以这个账户的建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提供合格产品。当前采取的是产品制,保险产品是保险业十年磨一剑做出来的,很好。下一步应该是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都要参与,甚至扩展到信托产品。我认为优秀的养老金融产品是最好的养老金融教育工具,百姓实实在在拿到、看到了就会参与。如果现在是开了账户之后有不同的产品进来,那怎么办呢?建议在银行开设这个特别账户的时候,就要在监管许可的默认产品范围内,自己需要决定一下,要画个勾;如果我这个月没投,那自动去购买默认产品。这个选择权就体现了第三支柱“个人主导、个人负责”的理念。

四是要重视公共平台的建设。个人养老金虽然是个人主导,但它仍然是整个养老金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的出发点是方便个人参与者,老百姓觉得太复杂就不参与了。同时,要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公司的积极性,是各方的积极性;同时这个平台加强监管,老百姓的养命钱不能出纰漏。在这个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这个公共平台中的作用。比如个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系统,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平台,用手机便可完成清缴,非常方便。并且公共平台的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怎么样基于个人投资、个人负责,同时又提供一个方便老百姓参与的公共平台,两者什么关系,谁来建,怎么建,我觉得是一个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太理想不行,太保守了也不行。

五是开展养老金融教育迫在眉睫。我们现在有90多万亿储蓄,这个数正好和美国二三支柱的存款差不多。所以不能说中国人没储蓄,但是储蓄不是为养老,老百姓的储蓄用于住房、看病、教育等,有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因此真正让老百姓自愿把资金长期放在第三支柱中仍然是一个挑战。所以要讲清这个故事: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虽然工资不高还是要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是这样,基本养老保险就是保基本,你要想有更好的退休生活,那就需要增量改革和二三支柱,所以养老金融教育刻不容缓。

第三,如何理性看待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未来?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支柱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建第二、三支柱?其实二、三支柱建设起来之后,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可以降低第一支柱的压力。欧洲有些国家已经在讨论,如果二三支柱成长的很好,未来替代率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退出第一支柱。澳大利亚的教授是拿不到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的,因为他们二三支柱的替代率比较高。

其次,个人养老金积累是长期过程,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不要期待着毕其功于一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积累,发达国家也是花了几十年时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做好了。所以发展第三支柱很可能是将储蓄养老慢慢转化为投资养老的过程,从长期看是一个投资过程。

同时,积累型养老金是长钱,需要与资本市场形成良好的互动。养老金能不能和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其实需要很多条件,并非有了积累型养老金就一定会有良性发展市场;相反,没有规范发展的资本市场往往会损害这种积累型养老金,这个在历史上也是有教训的,所以要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积累和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不积累和不投资的风险更大。那时候如果三分之一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又没有积累,完全靠现收现付,那当时的一代人如何应对?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甚至不是在座的可能50多岁这一代的问题,而是年轻人的问题。

因此,面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需要各方一起努力降低制度的风险。这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第三支柱未来,既要加快建设,又不要觉得一日就能建好、非常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它的建设也是一个过程。

谢谢各位。

以上嘉宾文字收集整理自会议速记材料,尚未得到嘉宾本人确认,如发现错误,请联系论坛秘书处,谢谢。


上一篇: 贾康:财政政策配合支持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

下一篇: 王忠民:第三支柱的算法逻辑和政策场景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