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教授、董教授,各位领导、嘉宾:
我是北每富达的郑任远,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经验。在刚刚诸位领导的讲话里,我们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教训,现在我有针对的讲一下美国过去40年的养老金制度经验。
在全世界比较,美国的养老金制度比较完备。但我们回头看一看,过去40年美国人走这条路是弯弯曲曲的路,犯了不少错误,也做了不少正确的决定,最后到差不多10年以前,吸取整个30年的经验教训,才把养老金的制度放到了一条基本上的正路上。
回头看,在1970年左右,从二战后到1970年左右,美国的养老金市场跟中国的养老金制度相当相似,传统的DB计划。但到了70年代中期末期,因为有识之士看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加上制度跟投资策略,过去以前的错误,使得政府跟企业,支持第一支柱的负担财务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呢,在1974年、1975年之间立法成立了第二、第三支柱,给法律的基础,第二支柱就是所谓的401K类型的固定计划。然后第三支柱,就是个人退休账户。
然后一直到了1990年初期、1990年中期,第一支柱在整个系统里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到现在是快速的降低,因为实在玩儿不起了。第二第三支柱的重要性,从当初的一个辅助性的设计,变成越来越重要,变成设计的主流,但是整个系统的影响在这种转化的过程里面,事实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它是把经营储蓄养老金的长期投资的责任,从政府、从专家、从公司,一步一步的转到了个人。但同时,在这20年中间,全球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振荡越来越大,投资产品越来越多,问题就在个人普通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教育的普通人,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有效的参与管理这种长期性的投资?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当然只有数据,所以在北美富达我们在1990年初检讨了,就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状况非常糟糕,第二支柱里面,真正的参加率,就是说真正参加401K计划的人除以有资格参加的是,是有一半的人没有参加。另外,由于人类惰性的关系,总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投资人从不微调自己的资金组合,换句话说,风控和整个资产配制的结构一塌糊涂,这当然是很严重的问题,但解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这种非常非常棘手的问题?当然,在1990年中以后有各种新的产品,针对养老金产品的慢慢的出现,比如说我做出来的所谓的“个人特殊量身订做”的投资管理账户,慢慢的兴起。美国人总结经验教训,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叫做2006年年金保护法,在这个法律的基础上,它设了一个制度,所谓三大自动,自动参加,你不需要到人事处自己参加,只要你有资格你自动参加。自动预设到三种投资产品里边,你不必选择投资,公司替你对号入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动提高。什么叫自动提高?您今天第一年自动投资、自动参加每张薪水支票比如说3%的钱放进去了,明年自动提高,我也不必告诉你,自己就上去了,3.5%,如此如此。然后更重要的,它是给了雇主公司法律上的保护,避风港原则,就是说一旦公司做了它基本的研究工作,雇了一个有信誉、有风控、有历史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这些预设的资金资产,原员工即使在市场暴跌的时候,不能提高。自从有了这个制度后,参加率从50%跳绳到90%,最棘手的问题一夜之间解决。怎么解决的?用制度解决。
美国人犯的历史上最大的问题,是报退休问题当成单纯的投资问题来处理,错了,要有完善的退休投资制度,根子是制度问题,有了制度以后,才能基于正确的制度,设计出正确的产品。人性化的产品,不能假设每个投资人都是理性的,都会做出最理性的决定,要用产品跟制度的结合,用行为科学得诺奖的导引,做出自己非常容易的,做出对它自己最有利的决定,这是一个花了30年、无数的成本,才学到的教训,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另外一个,刚刚谈到的,退休金的制度,过去30年尽管美国制度有缺失,但回头看,给美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造成了投资业、资产管理业的高速发展,从商品的类别,监管度的增强合理化,透明性的增加风控的改进,一切一切,造成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正循环,良性循环制度,这是另外一个教训,非常非常重要,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