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上午好!几天以后全国的“两会”就要召开了,这次会议将审议未来五年的国家发展规划纲要,因此我今天的发言题目也是围绕着养老保障的问题,谈一谈“十二五”所奠定的基础和“十三五”所面临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方面。
我在最近拿到了2015年全国养老保险统计快报的一些数据,所以我主要是为大家提供一些信息,我们一起来对比2010年,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研判“十三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局势和承担的任务。
对过去五年,我们可以从数据当中观察到的现象,有这么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201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人数达到了8.58亿人。这个数字比2010年底增加了4.98亿人,增长了1.4倍,其中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38%,城乡居民的参保参数增长了3.9倍。在所有参保者当中,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群体达到了2.45亿人,比五年前增长了1.67倍。从这组数据看,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在五年之内迅速扩大了将近5亿人,这在国际社会保障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十二五”的五年调整了五次基本养老金,全国的平均水平去年达到了2280多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67%,增长了三分之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制度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基本养老金的待遇,去年底全国平均达到每月120元左右,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这反映更多的群众得到了基本保障,分享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平。
第三,去年全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合计总收入3.2万亿,总支出2.8万亿,累计结存3.98万亿,这比2010年增加了2.4万亿。同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也超过了1.7万亿,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应当说我国养老保障的资金基础更加雄厚。当然,这五年还有非数据性的深刻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养老保险领域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跨地区,跨制度的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在基本养老金市场化、投资化运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再有就是过去五年,社会保险的经办能力有了新的提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成为普遍模式。五年内新制订了20多项社会保险的专业标准,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去年底发行已经达到了8亿8400张,1月份超过了8亿9000万张。
这是用一些数据对过去五年走过历程的一种回顾。“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养老保险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有几个趋势特别值得我们重视,首先是人口老龄化,201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22亿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44亿人,这两个群体人口占比分别比“十二五”上升2.84个百分点和2.57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了16.1%,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了10.45%。卫计委估计过去五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整整提高了一岁,“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将延续,并且加剧,卫计委预计人口预期寿命还要再提高一岁,这当然是大好事,但是也提出了难题。我们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内部的结构,可以看到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从2011年的3.08:1,下降到去年底的2.87:1,而城乡居民的抚养比更高达2.3:1。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最近两年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虽然也有缴费者增加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待遇领取者快速增长拉动的。预计到30年代,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此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就是经济走势,“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连续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格局,这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两方面的影响,我主要讲负面的影响或者说压力。一方面是企业压减员工成本的诉求更为强烈,财政支出的规模受限,由此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积累都不太可能再继续维持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态势。过去五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增长的速度是年均17%,能够设想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继续维持这样的增速吗?不太可能。而另外一方面,调结构、去产能,必将产生更多的社保基金的支出需求,所以这是一个双向的挤压,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式,谋划更多的对策。所以,习总书记讲的要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我想是讲到了点子上。
再有一个趋势,人力资源结构变化也值得关注。一个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要求社会保险关系,还有资金的转移更加顺畅随着“双创”的推进,有更多的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于传统的以单位参保为主体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因时,顺势,创新,求变,才可以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我以上讲的主要是挑战的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比昨天和前天有了更好的条件,中央做出了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这是我们的政治基础,社会关注度普遍提高,这是我们的环境基础,资金积累达到了战略性规模,这是我们的物质基础,多年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我们的实践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应当有更充分的信心来应对挑战,谋求更好的发展。
所以,放眼“十三五”,我认为对养老保险而言,主要的任务有这么几点:
第一,进一步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仍然是“十三五”的首要任务。现在总体评估还有1。4亿人没有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里面来,而其中的4000多万人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可以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落地,打包纳入到制度里面来。此外,还要通过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力争未来五年再扩大覆盖面1亿人,到2020年把10亿人纳入到制度覆盖,实现应保尽保。
第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立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有两个重点,其一是统筹安排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过去是分别安排的,今天开始变双轨为单轨。此外,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在提高上应该有所倾斜。
第三,完善保险政策,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推进职工养老金全国统筹。
第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更多的发力。一会儿将发布董克用教授的研究成果,他的核心观点我也理解,就是要建立三支柱的体系。
我以为重点是在三支柱当中,要加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这条短腿,加粗个人养老保障资产的这条细腿,这样才能改变过度依靠基本养老保险的不平衡格局。对职业年金已经做出了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对企业年金似乎也可以考虑在研究适当降低企业费率的时候,统筹谋划,留出空间,来发展第二支柱,替代第一支柱的一部分功能。在第三支柱方面,需要对1991年提出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个概念做更广义的重新界定。应当将各类有助于个人和家庭养老保障的长期稳定的资产形态,包括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长期的证券,房地产等等,加以养老的标注之后,都纳入到这个支柱当中,而不仅仅限于对某种产品的税收优惠。
第五,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第二、第三支柱,基金的投资运营,保值增值,都势在必行,而且要加强。从广泛的国际经验看,综合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是比分业运营效率更高,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但是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现行的分业监管的体制是综合经营的障碍,需要理顺和创新。所以,我们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今年将联合有关的方面,就此进行研究,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也将在这次“两会”上提出相关提案,希望得到各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