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于1999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将于2020年后逐步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支撑,而养老金融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且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养老金融创新,促进改善民生福祉。
一、我国养老金融亟待加快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迅猛增加,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超过17%,我国将进入重度的老龄化社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提前到来。我国人均GDP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二是加速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老龄化历程,我国仅用18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仍在进一步加快。三是基数最大。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老年人口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因此,加快养老金融的创新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养老金融是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我国面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世界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前迈入高收入行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养老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后人口红利时期”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也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养老金融是秉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大背景下,养老金融将为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空间。一方面,养老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新蓝海”,为金融机构带来长期稳定的业务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它将成为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推进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融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集中体现在金融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养老金管理水平偏低等方面。
首先,从养老服务设施能力来看,我国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设施较为简陋、功能单一,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截至2013年底,我国养老床位数为500多万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2.5张,远低于发达国家5~7张的平均水平。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随着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的剧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将不断拉大。
其次,从养老金管理状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财政专户银行,但这两种方式的收益率都较低,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预期目标。据统计,2014年,我国养老金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12万亿元,保值增值压力巨大。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金缺口的拉大,我国养老金市场化运营刻不容缓。
因此,我国养老金融产业的发展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养老金融创新,促进改善民生福祉。?
二、发达国家发展养老金融的经验做法及启示
多数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于1975~1990年先后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达国家在养老产业及养老金融方面针对本国国情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具有重要启示。
(一)发达国家发展养老金融的经验做法
瑞典和日本是世界上开展养老服务较为成功的国家,其成功之处在于拥有最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最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瑞典是典型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养老服务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居民仅需要承担不到10%的费用。为缓解养老的财政压力,瑞典政府逐步引入了市场化机制,确保了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全国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为更好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分别于1989年和2000年实施养老的《黄金计划》和介护(即看护)制度。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已建成全方位的社会养老介护服务体系,其中民间资本的有效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养老金资产管理时代。由于投资渠道更为广泛、投资收益更为稳定,美国在养老金投资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推出了养老金入市的“401K计划”。目前美国养老金已成为股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并开始拓展新的投资渠道,如基础设施、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德国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最早也最完善的国家,1889年就已颁布《伤残和老年保险法》。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德国选择独立的社会保险公司作为养老保险事务的管理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自实施以来,德国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了长期的规范化运行,已覆盖超过90%的雇佣劳动者和独立经营者。
(二)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启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老龄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我国难以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但通过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分析,可为我国发展养老金融提供经验借鉴。
一是政府主导,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在制度安排、规划设计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责,逐步完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等方面的政策,统筹规划发展养老服务设施,从顶层设计角度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社会参与,打造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形成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养老金融体系。
三是专业化运营,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设立养老金专业运营公司,建立符合养老金管理行业特点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和风控机制,提升养老金的专业化水平,满足养老企业、老年人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创新养老金融供给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并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法规。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明确指出“金融机构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后续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又分别从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和加强养老金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加大养老金融供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对于养老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较为滞后,目前仅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金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入手,创新养老金融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金融服务的供需错位问题。
(一)拓宽融资渠道,助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着力拓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一是创新担保方式,拓宽养老产业的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满足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二是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完善银行、担保、保险、信托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拓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二)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针对养老金投资收益偏低的问题,着力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一是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养老资金长期积累及增值机制,确保社会养老资金充足储备;二是依托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资金融通、网点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市场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养老金入市机制,稳步推进养老金投资保值增值运营,逐步探索和实践养老金投资在不同市场资产类别方面的多元化配置。
(三)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
针对养老产业和老年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一是根据养老产业投资周期较长、收益回报较慢、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加快业务模式创新,开发符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工具;二是根据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专属化、个性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三是加强与医疗、保健、信息、看护等机构的跨行业合作,通过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
(四)创新养老金融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养老金融、助力养老产业发展”的指示精神,各商业银行在养老金托管、养老产业金融以及老年人金融业务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国民生银行是较早涉足养老金融产业的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民生银行获得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与托管业务资格。近年来,为切实加大养老金融供给、促进改善民生福祉,民生银行不断加大养老金融领域的投入力度,在企业年金托管、养老保障托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从养老资产托管业务、养老对公金融业务、养老零售金融业务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养老金融新模式。
(五)积极发展养老资产托管业务,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立足养老资产托管业务,着力构建养老金金融新模式,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一是立足大资管条线,依托大托管业务平台,以养老金资产管理和产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养老金托管运营服务;二是基于风险可控的原则,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三是以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需求为脉络,资产管理、零售、对公等业务板块联动,发行了专业养老金资产管理产品,实现了养老资金与银行资产的高效对接。
(六)加快发展养老对公金融业务,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立足养老对公金融业务,着力构建养老产业金融新模式,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一是立足养老产业链,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用品生产、养老地产、老年出行、老年医疗等环节的发展特征和服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经营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支持力度,实施信贷优先支持、内部考核激励等,支持产业发展;三是深入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服务需求,便捷、专业、高效地为其提供“贷款+以账户管理为核心的结算服务+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增值服务+非金融增值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各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七)大力发展养老零售金融业务,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
立足养老零售金融业务,着力构建养老服务金融新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一是充分发挥民生银行4000多家小区支行的网点优势,深耕社区,将金融服务贴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多层次、个性化、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为老年人提供覆盖面更广、可信赖的金融服务;二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标准化、专业化、便捷化的服务,不断提升老年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