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着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历史使命的我国养老目标基金,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市场关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公募基金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养老金投资体系。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么,美国养老基金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怎样的困难,政府是如何克服的?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养老基金又有何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被誉为“目标日期基金之父”的富达投资高级研究顾问郑任远。
富达投资高级研究顾问郑任远
1996年10月17日,郑任远发明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只目标日期基金,并担任该产品的首任基金经理,成为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目标风险策略基金和目标日期策略基金有无优劣之分?
记者:养老基金一般分为目标风险策略基金和目标日期策略基金,两类产品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
郑任远:从整个养老产品的演化发展历史来看,先有目标风险基金,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目标日期基金。后者吸取了前者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些教训,所以目前在美国整个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中,目标日期基金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一个人所能承受的风险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但是目标风险基金的风险始终不变。也就是说,一只适合20岁年轻人的高风险基金不一定适合一位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但是过去,我们通过分析北美富达2000多万客户的数据发现,有大概80%到85%的客户不会主动降低风险。那么,一旦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必然导致客户的养老金账户出现巨额损失。
相对于目标风险基金,目标日期基金的风险资产会随着客户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因此,这两类基金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完全要看投资者如何去使用。
记者:目标风险基金和目标日期基金各适用于哪种情况?
郑任远:目标风险基金更适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他们可以用投资纪律约束自己。还有一种情况,投资者希望在将来的某个时点实现一个目标,比如买房,那他可以从现在开始投资一只目标风险基金,这类产品比较有针对性。
而目标日期基金的重点在于日期两个字,即客户在这个日期要有足够的钱用于维持退休生活,这只产品完全是为退休所设计的。总体而言,目标日期基金相较于目标风险基金应用的范围更广一些。
美国的经验和教训
记者: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刚推出目标日期基金的时候,面临怎样的情况?中国投资者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郑任远:我深刻地感觉到,现在中国发展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情况,跟美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很类似。比如说,美国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的相关法规在1974年颁布,但法律的实施细节花费了很多年的打磨才落地。
当时很多美国人将目标日期基金视为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退休金用于投资股市是一种极大的风险,远远没有定期存款安全。但问题是,定存利率永远是各类资产里报酬最低的,考虑到通胀因素,收益甚至为负数,这明显难以维持民众的退休生活。由于大多数投资者难以接受用基金来养老的概念,导致美国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均由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所主导,资产管理几乎无人问津。
现在中国投资者也在担心养老基金是否会出现亏损。但需要注意的是,养老基金的投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漫长的岁月中存在惊人的复利作用,也就是用时间来换取财富。一个人如果在25岁开始投资,计划55岁退休,那么这中间的30年需要投资长期报酬率最高的资产。其间虽然可能会有短期波动,但只要坚持定投,就可以平摊成本,加上复利作用,最终积累财富。
记者:美国政府当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民众主动投资养老基金?
郑任远:有句成语叫知易行难,即便懂得长期投资和复利效应的道理,很多人也难以做到纪律性的主动投资,这就需要制度的约束。
当时美国采取的做法是,个人开设养老金账户时会填很多表格,其中有一项会选择在每个月的固定日期自动扣除款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使他们能够坚持投资。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制定相关法规,允许雇主为员工自动扣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措施也在逐步改进。大概从2006年开始,美国政府给雇主授权,在新员工入职后就可以自动参与养老账户的投资,并且根据年龄对号入座,比如年轻员工可以被预设为投资权益资产比重较高的产品。而当产品因市场波动发生亏损时,法律条文也规定雇主不能被员工投诉。
此外,雇主还可以预先设立基本的储蓄率,通常为2.5%至3%,并用电子邮件通知雇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雇员会默认这一储蓄率水平,很少有人会去主动调整。实际上,数据显示,大概90%的员工不会对储蓄率提出异议。据测算,普通美国人要想维持退休后合理的生活水准,雇主和员工的总储蓄率需要达到15%,远远高于3%左右的初始设定。在这种情况下,雇主还会在法律授权下逐年自动增加储蓄率,也就是俗称的“温水煮青蛙”。
总体而言,美国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经验教训,便是用制度约束和解决行为问题。
基金回报应能满足投资者退休生活要求
记者:美国养老基金的发展给美股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对A股市场有何启示?
郑任远:回过头来看,美国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落地以来,虽然曾经有过制度上的偏差,但它的确为美国资本市场引入了巨量的长期资金。现在A股市场也是一样,虽然去年以来外资大幅流入,但是国内市场必须要有一个源头,为A股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才能彻底激发市场活力,而养老基金便是这个源头。
记者:从美国养老金的发展历史来看,基金回报率能否满足投资者的退休生活要求?
郑任远:我们测算过,只要坚持长期投资就可以满足。据我所知,中国几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偏股型基金在过去15年至20年内,可以实现15%的年化回报率,在复利效应下积累的财富会相当惊人。但是普通投资者很少能享受到这么高的收益率,原因就是他们往往在高点买入,又在低点卖出。所以,纪律性很重要。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现象?这是否会对养老基金收益的持续性带来影响?
郑任远:我认为相较于明星基金经理而言,更重要的是整个公司管理团队的机制。因为风控属于科学范畴,几乎可以数量化,只要基金经理经过专业训练,且具备一定智慧,加上制度约束,就可以令基金的波动率达标。
如何筛选养老基金
记者:目前市场上有几十只养老基金,投资者应该如何筛选?
郑任远:这就看投资者专业与否。不专业的投资者往往只关注短期报酬;而专业的投资者会关注基金公司的实力、投研能力以及风控结构,结合风险报酬等指标,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
总体而言,养老基金的管理需要很高的门槛,能够获批成立相关产品的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投研实力。比如,美国在2006年立法,给有资格经营目标日期基金的资管公司设立了很高的门槛,经营年限、资本金、风控能力、研发团队等方面都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记者:您对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有何建议?
郑任远: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养老基金就是这个“风物”,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盯着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业绩。但投资者短期化的投资行为又很难克服,所以必须要用制度迫使他们关注长期业绩。比如,现在不少养老基金设立三年封闭期,就是用来约束投资者的短期买卖行为。
另外,税收优惠对于养老基金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美国为例,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而言,联邦税和州税加在一起大约有35%到40%。如果投资养老基金这笔钱就不用缴税,意味着钱一进入养老金账户立刻获得了40%的收益率。不过,这一税收优惠也建立在长期投资的基础上,因为一旦提前取出就要缴纳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