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正文

陈浩:中国的人口转型

来源:CAFF50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0-12-25  阅读次数: 次

12月13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养老金融展望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立五周年年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新浪财经在线同步直播。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陈浩先生以“中国人口转型”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分析了世界人口转型的四个阶段和转型结果,然后总结了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三点教训,一是低估了人口的作用,二是搞不清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具体到我国的人口转型,他认为我国的人口转型不同于发达国家,具有人口转型更快、老龄化更严重的特点。最后,他从转变观念、生育为本、养老为辅,重视储蓄和投资,推进养老改革等方面提出我国应对人口转型的改革方向。

以下为发言实录:

根据主办方的安排,下面我就中国的人口转型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呢?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研究宏观可能会涉及人口问题,所以对养老有一些关注。读一些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下来,发现有一些问题没讲透,所以说我也是站在一名研究人员的视角,对人口问题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在座的都是养老和人口问题的专家,我在这边讲其实是班门弄斧,更多希望听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人口转型”,先说世界人口转型。因为人口问题谈得挺多,人口爆炸时谈计划生育,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要计划生育,前些年说人口红利,现在又变成谈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所有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我感觉研究下来都源于人口转型。

人口转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的发达国家,当时的人口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到第二阶段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时候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死亡率是快速下降的,但出生率没有下降。导致什么现象呢?人口增长特别快,包括上世纪的中国和现在的非洲和19世纪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状况。

到第三阶段,随着收入进一步增长,这时候出生率开始下降。这与人们预期的不一样,大家本来觉得营养条件好,出生率会升高,但事实上没有上升甚至没有持平,而是在快速下降,同时死亡率下降减缓了。这一个阶段造成了人口红利:生育率快速下降,人们不用带孩子了,人口也年轻,所以第三阶段造就了人口红利。

在第四阶段,出生率快速下降后与低死亡率相匹配,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这个阶段是我们现在看到老龄化和少子化,也就是前面各位专家、领导讲的很多发达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国家还处在第三阶段,还有10年的人口红利,但快要进入第四阶段了。

其实我刚才讲了,人口转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结果,这是我研究下来比较重要的体会。第二阶段是人口爆炸,所以我们要计划生育;第三阶段造成了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个什么概念呢?它是一个“暂时的机会”,“暂时”是指人口红利当时用得很舒服,但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因为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都还在劳动年龄,因此经济还能较快增长,但这些人像贪吃蛇肚子里移动的食物,迟早会变老并拖累经济增长。“机会”的意思是这部分劳动力,如果不辅以正确的经济政策,则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贡献,比方说上世纪的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他们劳动人口结构是一样的,都有人口红利,但是拉美国家普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则较快。所以说人口红利是个机会,暂时的机会。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相适应,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这部分我感觉人口老龄化谈得多、少子化谈得少,这两个概念可以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分开谈。

关于人口转型我想说一点是人口转型之后这个世界将如何发展呢?实际上是看不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其实它也是刚刚经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我们看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背后会怎么发展他们也刚刚经历,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现在有研究表明人类发展指数在0.9以上生育率会上升,这对我们当然是好消息,但我国离0.9还有差距,才0.7,所以人口转型之后会怎么走,我们现在还没有前车之鉴。

第二部分我想汇报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过程中一些教训。一是低估了人口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人口转型是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最大的事件,以前没遇到过,以前人口在农业社会都是增长很缓慢的,因为劳动生产率很低。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率很高,导致人口快速增长。马尔萨斯说人口几何增长而食物算术增长会导致贫困,但是他预测错了。人们习惯了长久以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因为当时人口太多了,第二阶段的人口膨胀已经占满了我们的脑子。发达国家也没有预料到生育率的下降,马尔萨斯觉得营养条件提高后生育率会上升,但事实上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跟马尔萨斯预计的相反。现在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到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的平衡点,最核心的原因是妇女生育的机会成本上升了。

二是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这主要是人口惯性的作用,这一点极其重要,但是大家都把这个忽略掉了。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九十年代生育率就低于更替水平,但劳动力人口在2010年开始下降,人口总数预计2030年下降,这就是人口惯性的力量。我们以后要应对劳动力不够用,我们要让人口从减少或者从老龄化、少子化变为增加,那个时间也是三四十年。人口像一艘巨轮,刹也刹不住、动也动不了,这就是人口惯性。

三是经典的增长理论对人口重视不足。为什么重视不足?大家想想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几何增长,人不在经济模型考虑之列。后来哈罗德-多马、索洛等的增长模型也多强调储蓄和资本积累的作用,没有强调人口。为什么?因为人口很多,当时处在人口转型的第二阶段,人口很多,人口不构成限制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个教训是搞不清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本身就复杂,人口增长可以降低人均资本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但人口增长也导致科技进步,因为人多了,科学家、企业家才会增多。人口与储蓄关系也是很复杂,比如老龄化,老龄化到底提高储蓄率还是降低储蓄率,老年人多了,老年人为了应对老去要多存钱,但随着老去钱会花光。

事实上劳动力和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更相关。发达国家的不少文献研究为什么发现人口与经济增长不相关或者负相关,一个原因是没有把劳动力、老年抚养比单独拿出来。老年人口增加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因为是老年人是负产出、负储蓄。少儿人口这部分比较麻烦,少儿人口小的时候需抚养,拖累了当期增长,但是对长期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因为少儿人口迟早会成为劳动力。劳动力当然越多越好。因此,总的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很复杂,就搞不清了。

第三个教训是高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首先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当年日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人提出来没问题,为什么没问题?因为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和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背后事实证明不行。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各种政策鼓励生育,日本实施了各种天使新天使计划,生育率提高还是有限。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作用。养老改革其实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从劳动人口到老年人口、从现在支出到未来支出的问题,它不增加财富总量,不做大蛋糕。还高估了养老产业作用,包括银发经济等等。因为本质上老年人是负产出、负储蓄。

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成功经验是资本扩张与移民。资本扩张讲一个例子是日本,日本GDP没怎么增长但GNP增长很快,就是因为海外投资和扩张,海外投资的收益也成为其应对老龄化的资金来源。还有移民,移民也是比较有效措施。

第三部分谈谈我国的人口转型。我看到很多人口老龄化的文献,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画得少、曲线图画得多。根据1950年、2019年和2050年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我们现在已经从金字塔转成长方形了,老年人有点多了,但还是尖尖的;劳动人口还是很多,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人口红利还有十年,但是它迟早会成为老年人,所以说人口红利是暂时,因为劳动人口会往上窜变红。金字塔底部的少儿人口不算多,但中国劳动人口还有很多,因此还能保持6%的增长。

再看看2050年,这是联合国的数据,这个要跟大家汇报一下联合国数据是相对乐观的,总生育率按照1.69、1.70、1.71测算,而按照有些专家的测算来看我们总生育率比这个要低。2050年呈倒金字塔型,金字塔底部儿童很少、劳动力人口也很少,顶部老年人部分是最大的、最胖的,这是未来30年我国面临人口状况。

我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与发达国家比,主要是未富先老,转型更快。法国用了100多年完成人口转型,我们从建国到现在也才多少年。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是一些思考,最主要是认清人口形式的转变,很多人犹豫说前几年计划生育怎么现在又要搞成鼓励生育,观念不好转变。这是没有意识到人口转型。

转变观念,我研究下来感觉以下比较重要。一是各界普遍没有意识到人口红利可以变为负债。人口红利当时用的舒服,十年以后是负债了,因为这部分劳动力迟早会老掉。二是大家比较忽略的是人口惯性的反作用力。人口具有巨大反作用力,从现在开始鼓励生育都难以扭转趋势,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力量。三是要意识到教育和科技的作用有限。很多人觉得我们可以靠教育和科技,日本经验证明效果有限。

作为一名研究宏观问题的人员,我认为养老很重要,但还是要以生育为本。为什么呢?养老其实本质是收入分配,它是解决金字塔顶端变粗的问题,提高生育率是解决底端变细的问题。怎么应对老龄化,简单的方法就是储蓄,多存东西。生孩子是劳动力的储蓄,储蓄和投资是产出能力的储蓄,养老制度改革是财富的储蓄,教育和科技是生产力的储蓄。

关于养老制度改革,刚才也有嘉宾谈到现收现付。我想说现收现付简单易行,在人口结构不变情况下是优势,但是人口结构变了就维持不下去了。所以现收现付要改成储蓄型养老体制。

关于养老制度改革我想说的另外一点是要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这两者我感觉大家理解的比较模糊,没有区分这两者。但这两者其实有本质区别,不要放在一个框架下讨论。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网,个人账户是为了解决短视问题;基本保障是公共产品,所以要全覆盖、无差别,个人账户是市场化产品;基本保障是财政兜的,个人账户是个人、企业缴费;从缴费标准来看,基本保障要基本而非奢侈,要保基本,促进可持续,个人账户标准可以更高。

以上是我对人口转型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 唐霁松: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加速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下一篇: 陈向京: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的选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