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大成基金等主办的活动上,中国养老金融50 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发表主题演讲。他主要谈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财富以及养老金制度之间的问题。董克用主要观点如下: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是面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我国的第一支柱的人数增长很快,待遇增长也不错,但是仅靠第一支柱真是不够,能不能保基本?确实实现了保基本,吃饭、穿衣,交点水电费,物业费还可以,一般的物业费还够。再多消费就不够了。
欧美国家养老金多支柱比较平衡,美国二三养老金的资产占了当年GDP的134%;加拿大更高,159%。中国的二三支柱加起来相当于我们当年GDP的1.6%。所以,我们是一个结构很不平衡的。
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于职业养老金,这些年来也看到了,我们看到职业养老金两部分,一部分企业年金,一部分职业年金。但是无论参加的企业,还是参加的人数,其实都放缓了,基本支出停滞了。能够有资格参加企业年金的覆盖人数不到企业职工人数的10%,也就是企业的90%并没有企业年金,并没有第二支柱。
展望未来,我国第三支柱的试点从去年5月1号起试点一年,我们在期盼着它能够按时推开,能够使银行证券也加入进来,而不只是保险业。这是一方面,但是不要期望我们马上会实现一个很大的养老金增长,因为美国养老金刚才那个结构也是用了40年,不是当年就这样,它也是经历一个很长时期。
我们的财富,普通家庭的财富集中在房屋资产。我们现在开始有一些制度来集聚养老金,积累型的养老金,但是很难。那我们怎么用这样一个财富结构来应对养老问题的挑战很重要。
以下是实录:
董克用:谢谢论坛邀请我来学习,我想利用这几分钟谈一点感想,同时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养老问题,特别是养老金的问题,为什么关心呢?因为我个人认为今后几十年我们国家遇到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我今天就谈一谈为什么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财富以及养老金制度之间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在座专家讨论的时候能够有点启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到处用这张图,但是这张图不是我做的,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司做的,他们描述了一个什么现象?简单讲它描述了一个我们国家目前现在开始在加速深度老龄化,并且这个加速到了预计的2050到2060年期间我们会跨上一个高度,65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的比重会达到30%。这样一个预测有没有依据呢?我觉得还是有依据的。这几个预测中有几个点很关键,红线说的是我们总人口,预测2030年达到最高峰,但是这个预测的基础是总和生育率为1.8,1.8的时候可以达到这一点,我们最近两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新生婴儿数没有增加,而是2017年比2016年少,2018年比2017年少,可能总和生育率1.8是达不到,如果达不到总人口就可能提前到2030年之前就到了,然后总人口就下去了。
蓝的柱线说明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它预测我们在2060年达到高峰,这个数会不会是真的?那是真的,因为2060年达到65岁的人现在已经出生了,并且已经渡过婴儿期了。所以,这个数可能是真的,是多少呢?高峰是4亿多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国际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中的比重,因此我们现在会从12%向17%、24%,27%,30%挺进,如果我们人口总量提前到来,那也就说明我们坡度现在是45度,我们可能变为50度更快,不是在2060,可能是提前到,而且到达之后是一个深度老龄化。这个深度老龄化比发达国家到时候还厉害。
这张图说明抚养系数,所谓抚养系数就是100位15-64岁的比上多少65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大家看到蓝线是全球的,全球都会老龄化,但是他们没这么重。我们现在是中间这条线,大家看到我们爬坡。上面的红线是发达国家的,我们看到我们会在2045的时候追上他们,然后我们在2050的时候超过他们,那时候发达国家最高也不过是52,而我们将达到64。这说明了什么?就说明了将来领养老金的人数是增加的,而劳动力的减少,抚养比的提高,交养老金的会减少。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是什么样的制度?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是这样一个养老金体系有没有问题呢?能不能应对刚才看到的那个老龄化挑战呢?我觉得有问题。我们的养老金体系面临的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平衡?因为发达国家大家刚才看到了也老龄化,但是他们应对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养老金多支柱比较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总说咱们消费太少,储蓄太多,说他们储蓄少,消费太多,不平衡。其实不是。美国人制度化的存了很多养老金。美国第一支柱现收现付没存多少,但是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存了很多,二三养老金的资产占了当年GDP的134%。加拿大更高,159%。同样的比例,我们来看,我们的钱,理事长刚才讲到了那5万个亿在哪儿呢?在第一支柱呢,没在中央手里。为什么没给理事长投呢?因为在各省手里,各省调了半天合同签了8000亿,到账6000亿,也就是说我们这5万个亿是在底下,没有真正显示出来投资。我们能够投资的企业年金1.2万亿,十几年了。我们的第三支柱刚试点,马上就要试点结束,我们二三支柱加起来相当于我们当年GDP的1.6%。所以,我们是一个结构很不平衡的。
我们的第一支柱的人数增长很快,待遇增长也不错,但是到了2017年的时候全国平均2400多块钱一个月,现在还在增长,每年都要调,我们的调整曲线过去多少年来十年是10%,后来降到6.5%,6%,5.5%,5%,但是你看到替代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平均的养老金和社会平均工资制比你会发现几乎是一路下滑的。从当年的70%下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四十几。可以预测,仅靠第一支柱真是不够,能不能保基本?确实实现了保基本,吃饭、穿衣,交点水电费,物业费还可以,一般的物业费还够。再多消费就不够了。
第一支柱,我们看上去有很多节余,实际上我们的支出增长速度已经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当然2018年除外,因为我们加入了,机关事业加入马上就不样,但是之前很长时间都是低的。看财政补贴,右图剪刀差,我们把财政补贴纳入了收入端,我们在计算收入的时候其中有财政补贴,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大家看到我们是赤字,是收不抵支的。因此,第一支柱压力很大。
看看第二支柱,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于职业养老金,这些年来也看到了,我们看到职业养老金两部分,一部分企业年金,一部分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对企业的,大家看到从2004年开始,我们建立企业年金,这些年来遇到一个什么现象?无论参加的企业,还是参加的人数,其实都放缓了,基本支出停滞了。从数量上看,企业年金,能够有资格参加企业年金的覆盖人数不到企业职工人数的10%,也就是企业的90%并没有企业年金,并没有第二支柱。
那怎么办?大家也看到另外一个现象,毕竟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GDP增长还是非常显著的,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的增长,这个图从改革开放1978年,40年,一看前面基本忽略不计了,我们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我们人均GDP也一样。中国老百姓确实他的工资也上来了,这个工资没有画40年,真正看统计年鉴我们工资增长还是2000年以后新世纪以来,因为我们通货膨胀不高,实际工资增长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后面的差距下来了。所以,2000年以前收入分配领域讨论什么问题呢?你看一下当时那些文章,讨论的是脑体倒挂。说的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剃头刀的,2000年以后这方面的声音没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过程,它的市场价值已经体现,因此,工资收入,差距也拉开了,但是实际的增长也出现了。
这就是说我们一方面我们的养老金的第一支柱遇到了瓶颈,我们的第二支柱发展也遇到一些瓶颈。我们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讨论第三支柱,这个机会就像美国当年上世纪70年代通过两个养老金法案开始推动了美国第二支柱,特别是储蓄型的401K,403B它的发展,也看到IRA的发展。因此,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国第三支柱的试点从去年5月1号起试点一年,我们在期盼着它能够按时推开,能够使银行证券也加入进来,而不只是保险业。这是一方面,但是不要期望我们马上会实现一个很大的养老金增长,因为美国养老金刚才那个结构也是用了40年,不是当年就这样,它也是经历一个很长时期。
怎么办呢?现在我们老龄化速度很快,养老金又是这样一个样子,老百姓又是这样一个收入增长,而且这张图很遗憾只能找到2014年的,后面数据没了,就是老百姓储蓄在增长,确实,不能说没有钱,因为我们2014年这个数字看到它的储蓄额也达到当年GDP的75%,老百姓确实富起来了,改革开放40年来收益很大,他们的财富在哪儿呢?这就是最后一张PPT,也是我今天要提出的问题,我们财富特点,刚才理事长和周主席都谈到了,我们的财富,普通家庭的财富集中在房屋资产。我们现在开始有一些制度来集聚养老金,积累型的养老金,但是很难。原来第一支柱的个人账户总体上来看,基本上是财政补贴型的,如果真到有些地方是空的,而我们的人口政策导致失独家庭的比重比较高,我们现在据初步统计,有一个统计数据,我们失独家庭,老人还在,年轻一代的走了,失独家庭100万,而且现在开始会急剧上升,因为真正养育独生子女的一代开始退休了,已经开始进入老龄时期了。
中国还有一个,由于这种结构,第一张PPT,这种结构如果65岁以上老人会占到人口的1/3,也就意味着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比重都会急剧上升。世界上的经验看到,失能、失智,半失能、半失智的老人是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该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有这么大一个挑战,我们的财富结构是这样的,那我们怎么用这样一个财富结构来应对我们的挑战。养老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这些家庭的财富我们怎么把它调动起来,提这个问题希望我们的专家们和我们的论坛能够深入研讨,这样使我们共同来应对真正老龄化的挑战。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