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做养老产业,当初算得上是不得已的选择,不过干了几年下来回头看,感觉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养老产业前景好得不得了。
2009年,因为昆明城市规划调整 ,三环内批发市场需要外迁,我和同学合伙管理的市场一下子没了租户 。加上同学的父亲、岳母、孩子生病,既要寻找转型产业、又要照顾老人,我们俩独生子女真正体验到什么叫祸不单行。
“ 为啥不直接转型照顾老人?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基本都是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夫妻二人上面往往有4位甚至更多老人,我们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需求?
2011年6月,我们的老年公寓开始正式运营 。没想到,国家跟我们想到了一起。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 。2013年以来,政府部门又大力推进“放管服”等系列改革,给我们减少了很多麻烦,养老院发展也就一下子驶上了“快车道”。
我经商很多年 , 以前最怕去政府跑手续 ,费时费力不说,还得赔着笑脸。不过这几年,几乎不用我们跑 。由于官渡区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也较为紧张,民营老年公寓的建设得到了格外关照,官渡区政府协调民政 、建设 、国税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以前养老企业税收减免要一年一办,营改增后,增值税减免一次备案,没经营变化长期有效 。
在国家推进养老产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的“ 鼓励 ”拿出了真金白银 。2013年,我们拿到了养老公寓一次性建设补助200万元 ,要是在以前 ,补助金额只有40万元;这5年,我们累计拿到运营补助70多万元,钱算不上多,但是我们心里热 。
因为前期服务到位,靠着好口碑,我们不怎么宣传就很快住满,如今想住还要排队 。今年除夕夜,我们养老院摆了25桌 ,200多位老人在养老院过年;在我们养老院待久了,不少老人已经习惯,反而是回到自己家睡不安稳,一些原本准备在家过春节的年初二就早早地回来 。
床位多了,入住老人和员工的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养老院电费起初按照商业用电标准,每度电要1.05元—1.2元,高的时候一个月光电费就5万元 。后来我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找到省发改委进行协调,没想到很快就接到通知,老年公寓的电费以后按照居民用电每度0.45元—0.5元的标准下调。光这一项,一年就省掉20多万元。
政府部门后续还上门调研,出台了云南省民办养老机构水 、电 、气 、有线电视等价格按照居民优惠价格收取的文件 。5年下来,我们老年公寓这几项公用事业开支节省了160多万元,不仅企业减了负,整个云南养老行业也获了益 。
之前是担心没人来 ,现在是发愁人多了养老质量咋提高 。住进公寓的老人身体健康了又不愿意搬出,越来越多的老人只能在外面排队 ; 因为害怕床位没了难以再次入住 , 有的老人即便生病住院也不愿退房 。排队意味着我们不缺客户 , 却也意味着不少老人无法获得优质的养老服务,这让我很难高兴起来。
2013年4月,政府开始推进居家养老 ,官渡区采取民建民营 、政府补助的模式 ,批准我们公寓设立官渡区关上街道小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并给了一次性建设补助30万元 ,以后每年还给2.4万元的运营补助 。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招投标,让我们养老机构为居家生活困难 、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不仅提高了养老护理员的收入,还解决了绝大多数老人不离家 、不离亲的养老需求 。
说实话 ,社会上不少人对养老院存在偏见 ,不少人迫不得已才会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 ,即便送进来也会担心老人能不能吃饱睡好 ,能不能穿暖 ,甚至会不会受到虐待 。2015年,我们在中科院定制开发的“ 柏寿智慧养老云平台 ”投入使用,家属和我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就可以了解老人的健康 、护理 、用药 、用餐 、活动等情况,还可以形成大数据,为养老 、医疗研究提供支持 。
我常跟朋友说一句大实话 : 我做养老 ,政府给钱 !养老产业大得很 ,只有产业越来越大 ,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我愿意陪老人乐享夕阳时光 。
人物感言
原来听到“改革”, 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 可这五年 ,我们养老院发展的每一步,都让我明白了啥叫“ 获得感 ”。
图表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