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晚上,“北大文研论坛”第七十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出席并参与讨论。
冯文猛研究员陈述了自己的看法。2012年,他曾在中国人口报告中提出生育政策三步走的建议,即第一步放开“二孩”、第二步全面放开、第三步鼓励生育。实际上,生育政策路径变化的背后体现了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老龄化热度不断攀升,无论研究界、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在密切关注老龄化和整个社会变迁的潜在影响。
冯文猛研究员补充说明了我国老龄化的整体状况。去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4个亿,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3亿,到2053年约达到5亿。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无法回避,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现在,我们正处于应对老龄化的窗口期。
关于养老服务和保障方面,冯文猛研究员表示,目前致力于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理论上讲,90%老人在家养老,6%-7%老人依托社区提供支持,3-4%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目前机构养老方式占比只有1-2%,养老院是老年人现在生活的最后一个依托。而居家养老离不开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当前,城市的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驿站组织有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相较之下,农村老人的生活略显传统、单调。
冯文猛研究员表示,老龄化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经济层面,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在上升,相关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需要变化,适老化的劳动条件会得到改观;同时,老龄产业于近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层面,家庭规模相对缩小,年轻一代供给降低,而这将给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带来挑战。医疗方面,中国已从传染病为主转变为慢性病为主——后者的主要群体是老年人。老龄化使得整个社会的慢性病个体在持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将来的医疗服务模式需要改变,医疗体制应以现有的以大医院和治疗为核心调整为以预防和康复管理为核心。在比较我国近年政策和国际经验后,冯文猛研究员认为,我们在应对老龄化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构建为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要提供服务保障;第二个阶段需重新认识老年人的定义,努力将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开发并利用起来。
冯文猛研究员简单介绍了国内近年来为养老事业所做的诸多方面努力。第一,在经济方面推动养老金改革,初步建立起养老保障体系;但养老金标准仍有待提升,针对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在向全国统筹方向继续努力。第二,尝试进行老年照料护理的专业培训。第三,城市规划和适老化改造提上日程,同2012年相比,我国养老产业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第四,情感和社会融入也是未来讨论老年人群体的重要主题。第五,大多数老年人可基本自理,无法克服的问题主要在于医疗,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助于实现医养结合,为老年群体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结合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冯文猛研究员分享了几点自己的看法。日、韩两国的人口发展惯性教训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婚育观念和养老观念已经随着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企图通过调整生育政策应对老龄化问题需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国于今年年初公布的生育数据出现了出生数和出生率双降的现象,“二孩”的增加并没有抵过一孩比例的迅速下降效应;不可只着眼于生育率,还需兼顾开发老年资本和建设养老保障。其次,部分欧洲国家削减福利的现象警示着我们,设计养老金福利体制时必须考虑后续的可持续性。另外,英国于近期合并了医疗与养老照料这两个部门,或可为我国医养结合提供一种借鉴思路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