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 胡继晔
我国是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8.4%左右上升到2050年的26.3%,此后达三分之一以上,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原”,一直到2100年,这一趋势都不会发生逆转。对此,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不仅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还需鼓励金融业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金融业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不仅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而且有利于自身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进程中,推动相关领域的金融理论创新发展实为必要。
一些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相应地,这些国家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较早,可以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理论创新提供借鉴。应该看到,金融之所以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金融能够有效解决人在生命不同阶段跨期收入与支出平滑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为适应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都很高的养老金的需要,金融创新产品应运而生,且主要集中出现在资本市场,甚至有很多金融创新产品本身就是为养老金而专门设计的。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实践中,金融的作用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接连出台,金融市场成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的一支重要力量,金融机构纷纷投身养老金融领域,在为养老事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和自身转型的良性互动。
相比于政府和金融业的实践,理论界虽然较早意识到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理论研究往往落后于金融实践,养老服务与金融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交叉学科。对此,应该积极推动金融理论创新,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金融服务养老展开,更好融合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进行研究,形成养老金融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既要涉及“钱”的问题,比如养老金资产管理等,又要涉及“物”的问题,比如养老产业投融资等,更要涉及“人”的问题,比如养老服务业等。理论创新研究应当将养老的“人、财、物”与金融产业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度融合。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一是建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理论框架。需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向加强人的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近几年,金融服务养老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业界也在加快养老金融的实践。比如,建设银行联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了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兴业银行成立了养老金融部并推出服务老人的“安愉人生”计划,大多数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均推出了多种养老金融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学界在金融服务养老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充分,亟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养老理论框架,及时总结经验,更好指引实践走向深入。
二是加强理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的推动。我国有依靠长期储蓄养老的传统,政府结余的社保基金也大多存在财政专户中。推动养老理念从存钱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金融业需增强战略意识,优化业务布局,大力推动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在这方面,金融理论的指引必不可少。比如,在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如何适应我国养老金市场、最新智能投顾理论如何帮助投资者优化养老金投资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三是加强对交叉领域、相关领域研究的协同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专家学者需对我国金融服务养老实践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我国不同金融行业在金融服务养老产品供给方面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相关金融产品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养老金融领域发展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社保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研究,对原始资料进行规范分析,构建养老金融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建设方向,推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