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正文

孙博:基金业为何如此看重养老金第三支柱和养老目标基金?

来源:CAFF50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8-09-14  阅读次数: 次

养老金第三支柱指的是由政府提供税收优惠支持,鼓励向专门的账户进行缴费,并根据自身风险收益特征选择相应养老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以积累养老金资产的制度安排,一般叫做个人税延养老金制度。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第三支柱包括美国IRA计划、澳大利亚的IRA计划、德国的吕鲁普计划等。

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这是为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对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进行的有益探索。《通知》也指出,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纳入投资范围。这标志着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开始落地生根,为国民养老提供了新途径,

对于养老金第三支柱基金行业也是高度重视,2018年3月发布了养老目标基金指引试行办法。2018年8月我国基金行业首批14只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主要包括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两类。

8月28日华夏养老目标日期基金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FOF)正式发行,9月11日提前结束募集。据公告显示,该基金15天首募规模2.11亿元,募集有效认购户数为37585户,成为我国首只运作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随后,中欧和泰达宏利中欧预见养老2035三年FOF、泰达宏利泰和平衡养老目标三年FOF已于9月10日发行,后续还有11家公司的养老目标基金正在蓄势待发。而此时发行养老目标基金,核心还是为了即将落地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做好充分热身和准备。可以说,整个基金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很高的期许。那养老金第三支柱对基金行业发展的意义何在?

第一,可能重塑国民理财行为,通过基金实现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

众所周知我国储蓄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其中有中国人储蓄偏好的因素,但是也与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与之相反,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储蓄率都比较低,2015年,德国国民储蓄率不到10%,法国约为8%,加拿大、美国、英国都在6%以内。以美国为例,其国民储蓄率下降与补充养老金建设基本同步:1974年美国颁布《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第三支柱IRA计划出台;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颁布,401k计划正式出台。随后美国养老金资产积累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美国养老金规模合计达到28.6万亿美元。充裕的养老金资产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在此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75年的约15%下降到2017年不到6%。

1111.png

图1 美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与补充养老金建设基本同步

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ICI2017年年报

那么不断积累的养老金资产流向何方呢?截至2017年底二三支柱养老金规模合计25.7万亿元,全部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而这其中,共同基金逐渐占据了美国私人养老金投资的半壁江山。可见,美国的养老金体系推出以后,借助于公募基金实现了国民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的过程。

2222.png

第二,有助于改变基金营销业态,培育长期稳定客户

基金行业与保险、银行相比,直接获客能力薄弱,目前主要通过银行或者互联网等第三方渠道。但是养老金第三支柱客户群体广泛,其中一部分是此前从未投资公募基金的群体,这部分人通过个人税延养老,就可能成为基金公司直销客户。事实上,美国二战后婴儿潮一代(1946-1955)第一次购买基金平均年龄在35-36岁,大致在1980年代以后,即美国第二和第三支柱建立同期。而他们的下一代即1980年后出生的人第一次购买基金平均年龄是23岁,即初次参加工作年龄,具体参与方式就是通过401k和IRA等养老金计划。美国ICI的调研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67%的投资者通过养老金计划第一次购买共同基金

3333.png

图2 美国年轻一代比上一代更早投资于共同基金

据此可以推理,如果一个人在参加工作之初通过第三支柱投资公募基金并获得较好收益,那么这些人逐步收入增加,有了更多理财需求时,公募基金自然成为其理财首选工具,而且黏性很强。事实上,这正是美国公募基金行业成为国民主要投资工具的重要原因。这就好比我国国民大部分都通过银行体系进行储蓄和理财,即便后来为了养老进行长周期资产储备时,也仍然首选银行是一个道理。因此,我国基金行业参与个人税延养老,除了该制度本身带来的规模增量外,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该政策进行了国民的基金知识普及,扩大潜在的基民群体。而且这些人群的获得不依赖于第三方渠道,同时还是长期客户,且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基金行业最优质的客户群体。

第三,有助行业走出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

从开放式基金问世到2017年底,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5%,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8个百分点;债券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2%,超出现行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4.5个百分点。但是基金业协会2016年投资者调查数据显示,明确获得盈利的仅仅占到30%,明确发生亏损的为45.3%,还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盈亏不大。具体如图3所示。同样的,京东金融2017年发布的基民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仅有34.3%的基民实现正收益,0.5%盈亏持平,剩余的65.2%都是亏损。

4444.png

图3 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以来的整体盈亏情况

总体来看,大部分基金投资者发生亏损的原因在于,很多人缺乏专业知识储备,把基金当做股票短期炒作,容易追涨杀跌。201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数据显示,43.1%的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时间不超过1年,75.7%的投资者持有时间不超过3年,持有期超过5年的仅为9.2%。

5555.png

图4 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

而历史数据表明,以偏股型基金为例,自2002年起在任何时点持有1年、5年、10年所获得的收益率中负收益的概率:持有偏股基金1年亏损概率为33.26%,持有5年下降至12.97%,持有10年为0%。可见,长期持有是基金获得良好回报的关键所在。而养老金第三支柱有长达几十年持续缴费,相当于将其强制变成长期定投资金,参与者可以从更长期视角进行投资,忽略短期资本市场波动,有助于参加者实现长期投资,获得相应回报。另一方面,随着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等专门养老型基金问世,也减少了参与者的资产配置困难和产品选择问题,也有助于减少参与者短期盲目操作导致的不必要亏损。

第四,可能分流现有公募基金客户,影响现有公募基金格局。

2017年底公募基金规模11.6万亿,非货币基金规模4.86万亿。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带动,基民人数大幅增长,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服务超6亿的投资人。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普及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的带动下,公募基金持有人数得以爆发式增加,也为基金行业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客观上进行了前期投资者教育。可以预见,如果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落地,公募基金的群众基础相比前几年要好。但是,根据2016年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报告》,从人群结构来看,2015年基金投资者中30-40岁年龄段的投资者占比最高,达到25.5%,其次是30岁以下的投资者,占比达到22.8%。

6666.png

但是从持有的基金规模来看,30-50岁的投资者的基金规模占比超过50%。这两部分人群恰恰都是个人税延养老金参与的主力军,如果这些人群通过个人税延养老金账户以税前工资进行基金定投,那么必然减少其目前以税后收入投资基金的行为。

7777.png

而且,这些参与者在第三支柱里选择的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经过长期投资以后,也将对其他的公募基金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因为某个机构第三支柱产品表现优异,对该机构产生品牌认同,那么在一般性投资中选择该机构其它产品概率增大。由此可见,第三支柱长远来看,将对现有公募基金格局将产生较大影响。


上一篇: 王彦杰:养老目标基金只是开始 投教工作"一直在路上"

下一篇: 泰达宏利基金王彦杰:养老投资要树立三个理念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