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万群:英国联合缴费型职业养老金(CDC)创新经验分享

来源:网络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31  阅读次数: 次

2023年12月28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群受邀参加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的2023年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果发布会。公司作为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理事单位,连续三年参与《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的课题写作并在2023年发表《2022年英国养老金事件的形成机制、启示与应对》课题研究报告。以下为万群董事长在会上的演讲内容: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在养老金市场实践与产品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世界上主流的职业养老金运作模式有待遇确定型(Defined Benefit, 简称“DB”)和缴费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 简称“DC”)两大类,两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养老金筹资责任和长寿风险的分担。历史上,DB养老金计划长期占据英国职业养老金市场的主体。DB计划的特点是提供法定终身待遇支付,并由雇主承担最终筹资责任和长寿风险。这样的运作模式导致雇主建立养老金计划的成本很高,甚至一些雇主还因为无法负担DB计划高昂的待遇偿付责任而破产。2012年,英国启动职业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改革,DC养老金逐步成为市场主流。DC计划不提供终身待遇支付保证,雇主无需承担硬性筹资义务,待遇水平完全由开始领取前的个人账户积累额决定,企业建立养老金计划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在DC模式下,职工承担了全部的长寿风险,大量计划成员在老龄化、长寿化的人口趋势下面临养老金待遇无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挑战,职工自身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理财能力,无法对领取到的养老金进行很好地主动管理,加剧了职工所承担的长寿风险。

为应对传统DB和DC养老金模式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更好地改善职工养老待遇水平,英国对养老金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多项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联合缴费型职业养老金计划(Collective Defined Contribution, 简称“CDC”)和混合计划(Hybrid Pension Scheme, 简称“HPS”)。今天主要与大家就英国CDC养老金计划的出台背景、管理模式、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享。具体如下:

一、CDC模式产生的背景

CDC模式的出现和英国的一家大型企业——皇家邮政(Royal Mail)面临的DB养老金危机有关。拥有十余万职工的英国皇家邮政职业养老金计划采用DB模式运作,近十余年一直面临严峻的偿付能力危机,甚至在2018年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为应对DB养老金的偿付能力困境,皇家邮政劳资双方经过全面、深入的对话,在2018年提出了CDC养老金模式的初步设想。后续,英国养老金监管当局对CDC模式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与咨询。最终在2021年2月,英国女王签署养老金法案,正式确立了CDC养老金模式在英国的合法地位,并由相关监管部门在2022年8月出台了针对CDC模式的监管细则。

二、CDC模式的主要特点

CDC是与DB、DC计划并列的第三种养老金计划模式。在CDC计划中,企业和员工的缴费水平事先确定,并进入统一账户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养老金待遇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提供类似DB计划下的终身养老年金,帮助计划雇主和雇员应对长寿风险。

1. CDC模式与DB模式的区别

与DB模式相比,CDC模式可以为员工提供类似DB模式的终身养老金待遇,但这种待遇不是固定的,当CDC养老金计划的筹资能力或资产负债匹配水平不达标时,养老金管理人就会适当下调当年的养老金待遇涨幅,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标准下降的可能。同时,CDC计划的雇主无需承担养老金待遇保障义务,管理负担相比DB模式明显减轻。

2. CDC模式与DC模式的区别

DC模式下,员工承担了全部的长寿风险。职工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以后,常因为缺乏专业投资能力,很难做好长期的养老金管理,导致退休后的养老储蓄水平不断下滑。而CDC模式是将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在养老金计划的全体成员间进行分担,同时以主动管理策略进行长线投资,提升了长期收益水平,有效降低了短期投资波动带来的养老金损失风险。

3. CDC的主要特点

(1)CDC养老金的缴费与领取模式

CDC模式的整体运作和待遇调整机制较为复杂。在缴费模式方面,CDC养老金和DC模式较为相似,都是以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进行缴费。以英国皇家邮政CDC计划为例,它的缴费比例是工资基数的15.2%,其中雇主承担11.2%,员工承担4%。缴费进入集合运作的资金池后,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全取决于资金池的投资收益、资产负债水平等指标,雇主和雇员无需进行额外的缴费。

在领取方面,皇家邮政员工从67岁起可以领取养老金待遇。如果在领取之前职工过世,则该名职工的遗孀或其他法定继承人能够得到身故职工个人养老金份额的一半。如职工在67岁开始领取之后身故,则在确认身故起停止养老金待遇支付,无继承金额。实际上,CDC养老金可以视为一个相互型保险的概念,包括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由计划内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从计划整体运作的角度看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2)CDC养老金的待遇调整机制

CDC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匹配,即未来的负债折现值和当前的资产规模之比应至少为1:1。精算师每年会对CDC养老金的资产和预期养老金支付总规模的折现值做匹配,确保两者之比保持在健康水平。举例来说,精算师每年会基于CDC计划成员的实际死亡率、预期寿命以及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动态测算,如果发现养老金计划的资产负债匹配水平高于100%,则养老金水平可相应调高;如果小于100%,则养老金水平的涨幅将会调低,甚至可能为负。精算师通过这种浮动的待遇水平调增机制,将投资收益波动以及长寿风险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分散到非常长的时间,实现了风险的代际转移。

三、CDC养老金的主要优势

(1)覆盖全生命周期

CDC模式的一个关键优势就在于能够为职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待遇保障且不会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DC模式的待遇支付无法保证覆盖全生命周期,如职工希望获得终身待遇支付,只能选择将DC账户积累额直接转换为终身年金,或自己独立进行投资。转换为终身年金需要额外向第三方金融机构缴纳管理费,提高了职工退休后的资金成本,而个人投资无论是在执行力还是专业性上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2)分散长寿风险

CDC模式能够有效分散长寿风险。皇家邮政CDC养老金依托十余万的成员体量,能充分发挥“大数法则”下的精算优势,对养老金计划整体面临的长寿风险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和预测,更加精准地测算负债端规模,帮助雇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成本进行比较稳定的管理,还能使投资端更有针对性地制订投资策略,提升计划的长期和整体收益。

(3)投资收益

根据英国安本集团的模拟测算,相比DC模式+终身年金(退休后使用DC计划个人账户积累额购买终身年金),CDC养老金的整体待遇水平要高30%左右;对比DC模式+自由领取(退休后自主管理DC计划发放的待遇,不购买终身年金类产品),CDC养老金的整体待遇水平要高50%左右。

还值得一提的是CDC模式的投资策略。由于资金集合运作发挥的规模效应以及动态待遇调整机制的存在,CDC养老金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在这样的模式下,CDC养老金可以一直保持较高权益资产配置的进取型策略,无需像传统DC计划采用“曲线下滑”策略,在职工临近退休的10-15年内逐步退出权益类等高风险资产,以降低长期投资收益为代价换取资金安全。

四、CDC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CDC模式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待遇标准不确定。相比DB模式的终身固定养老金待遇CDC模式下的待遇标准是浮动的,在极端情况下确实存在待遇标准下降的可能性。当然,职工无需对此过度担心。英国金融机构开展的一些CDC模拟测算显示,从1925年模拟至今,只有其中两年CDC模式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且最后一次出现降低是在1933年,也就是全球经历经济大萧条的极端时期。所以整体上讲,虽然CDC养老金的待遇标准不确定,但基本可以保证职工享受长期可持续的养老金待遇保障。

CDC模式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客户沟通。CDC的长寿风险分担模式决定了其在待遇发放上存在用寿命较短职工“补贴”寿命较长职工的情况。此外,CDC模式在运作机制、个人份额核算等方面比传统的DB和DC模式更为复杂。上述这些因素都使得CDC养老金在起步阶段可能面临客户沟通和理解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三是职工在领取前转出的份额核算问题。CDC模式由于采取集合资金运作,没有个人账户,因此提前转出职工的个人份额核算机制比较复杂。为确保在提前转出时平衡好职工个人权益和计划整体利益,需要养老金管理人和精算师在个人份额核算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

第四是代际公平问题。简单来讲,代际问题就是年轻人支持老年人,通过集合资金运作来共享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长寿化趋势的加快,CDC养老金计划可能在未来出现成员年龄结构失衡、老龄职工和领取阶段职工占比过高的问题,从而威胁到养老金计划运作的可持续性。

最后,是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CDC模式的复杂程度对信息披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其养老保障体系在百余年间的发展与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当前,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包括英国在内的海外养老金市场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建立高水平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恒安标准养老期待与各位领导、专家一道,共同为探索我国养老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创新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谢谢大家!

本文系万群在2023年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果发布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魏晨阳:科技赋能养老金融

下一篇: 叶海生:发展养老金融的意义及建议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