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刚才胡晓义部长在发言中已经对我的这个研究成果做了最精彩的解读。这个是我们长期的研究成果,刚才潘行长提到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块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对中国的养老开始了研究,出版了第一本中国养老保险的教材。
我们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我现在做一个解释,这个题目上做了很多思考,要不要叫重构,还是叫完善,但是我们想了想还是叫重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养老金的体系,我们从历史上看,成绩不小。刚才胡晓义副部长给大家回顾了一下,从上个世纪,甚至从建国初期开始,后来到改革中,我们的成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养老金确实压力不小,刚才胡部长也介绍了。如果看未来,我们感觉问题是很大的,确实是有压力的。因此,我们还想用“重构”这两个词。
说到养老金体系,包括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部分,本报告集中了城镇职工。原因在于我们这个制度还是目前的养老金制度的核心,虽然人数上城乡居民更多一点,但是作为养老金体系来讲,城镇职工还是核心,包括我们去年机关事业单位也加入了原来以企业为基本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随着城镇化,我们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之后,要加入到城镇职工这样一个制度中来,因为他是就业者。所以,我们还是集中研究城镇职工这样一套制度,并且有关共识的问题,比如说推迟退休年龄等等,我们没有涉及。
为什么要说从长远看养老金体系面临着挑战?正如刚才几位领导提到的,我们的习总书记提出“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做养老政策的政策研究,制度设计”。的确,中国的老龄化是我们面对的挑战,而且这个挑战可能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这么大规模的深度老龄化。一个小国可以由别的国家来帮助,一个大国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像粮食问题一样,谁来养活中国?那么中国的老年人,谁来为养老金出力?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当前来讲,我们的养老金储备是不足的。我们的储备有个比较,我们国家的养老金资产相当于GDP的比重不到10%,而同样的大国,美国将近GDP的1.5倍,OECD国家也相当于77%。从远期看,研究成果很多:如果我们的现行政策不变,我们到2050年养老金缺口达到GDP的70%以上。同样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我们的养老金的替代率,这条曲线令人震惊。当然,大家说实际收入还在增长,但是毕竟它和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相比,这样一条曲线还是值得警惕的。它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退休人员不断要求提高待遇,其实已经和制度供给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制度这边,现有制度的供给已经慢慢的无法承受现有的人们要求不断提高养老金这样一个压力。
为什么说制度供给不足?我们从供给侧改革来看,为什么说养老金体系制度供给不足?我们拿大国做一个比较。我们拿美国做一个比较,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看这张表,可以看到美国在养老金资产中,整个规模已经是2014年是25.4万亿美金,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150%。我们看一看中国的规模,我们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我们这边才有3.87万亿人民币,占我们当年的GDP是很小的。再看我们的结构,我们大部分的钱都是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而美国这样一个国家,59.7%,29.3%是依靠了第二、第三支柱。什么概念?我们总听说美国人民不存钱,中国人民存钱,中国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少。而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美国人民在养老方面制度化的存了一大笔钱,我想这个图会修正我们一些观念。
如果说美国一个国家不足以作为比较的话,我们看一看OECD,这张图看到了OECD这些国家在第二、第三支柱上面的储蓄,平均来讲,他们相当于GDP的77%,将近80%。很有意思的是看一看中国在哪里,我们是靠后的,5.1%。再看一看最末尾的,是一个拖垮欧盟的希腊。
我们为什么出现这样长期的压力?我们研究认为我们还是制度上的困境,因为我们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改革了很多次,做了很多探讨,但是依然是现收现付制,没有真正实现改革的初衷。我们的个人账户做了很多,但是我们的个人账户仍然是空账,空账规模在增加。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实,如果是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就会观察到这一点,造成了缴费率不高。同时,我们的基础养老金待遇的政策,对于实现全国统筹是有影响的,我们在报告中也提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一个制度的转型必然有隐性债务问题,机关事业转到了企业模式之后,我们就有隐性债务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我们的隐性债务还没有真正完成,怎么办?
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路也很清楚,就像刚才胡晓义副部长总结的一样,我们的思路就是从现在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转为多支柱,我们希望第一支柱实现统账分离,建立起真正的第一支柱。我们第二支柱分离出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和现在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合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一部分是已经政策实施了,每个人都交了8%,我们还有一部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人人都有,企业年金不到参保职工的7%左右。我们应该加快第三支柱,个人税延的养老金制度。
我们的第一支柱仍然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需要精算平衡的,它是一个一定意义上的多缴多得,但是最重要的是有再分配机制。在第一支柱中,有再分配机制,要保基本,保证养老安全。我们的第二支柱,我们可以把强制性和自愿性的相结合,提高到替代率水平,我们应该把已经有空账的部分做实,不能把矛盾推给下一代。我们要市场化运作,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社保基金在运作中的成就。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中国从未来看,资本市场来运作养老金是有条件的。第三支柱我就不说了,应该加快发展。
总结一下,我们的三支柱这样一个建议,它的特点是什么?统账分离,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了,我们要社会统筹,完善个人账户,怎么完善?我们认为统账分离。过去统账分离是有条件的,也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应该分离了。统账分离,各司其职,各个支柱完成各个支柱的任务。多种机制,不同的养老金,不同的机制,完善监管,这是政府责任。在第一支柱的构建中,要做实缴费基数,真正按照老百姓的工资收入实现缴费,完善缴费记录,要实现宏观精算的平衡。以美国为例,为什么要交6%,道理在哪儿?是宏观的精算平衡。
对于第二支柱,平稳整合的起步,完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还不够,要规范投资体制,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了,要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老百姓未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不能光有工资性收入,应该有资产性收入,资产性收入从哪里来?养老金将是重要渠道。第三个支柱,应该是个人自愿建立,税收政策优惠,委托机构运行,实现有效补充。
这样一个构架有什么好处呢?它有助于应对老龄化风险,减少未来第一支柱养老金缺口的风险,可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实现养老责任的共担。有助于实现再分配和激励性的兼容,这个制度设计中有再分类的保障,又有激励的制度设计。同时,要重视投资增值,少增加参保者的缴费负担,通过资本市场的运营,投资的增值,来保障在职者的平衡负担。同时这样一个改革,尽可能的和现有制度衔接,成本相对比较小。
当然,这仍然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有些细节之处并没有在研究报告中体现,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在各界朋友的支持下,继续深化我们的研究,增加它的可持续性,为我们改变养老金体系战略思考提供一点智力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