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在出席十九大第五次记者会回答提问时表示,过去五年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解决了双轨制的问题。尹蔚民表示,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3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1.5亿。为此,要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明年就会迈出第一步,先实行基本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能够在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养老保险的负担。
近些年,由于一些地区出现了养老金缺口,引发了社会关于养老金将入不敷出的疑问。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老百姓(52.530, 0.45, 0.86%)没有必要为养老金担忧和焦虑,中国目前出现的局部养老金收支缺口是一种制度困局,从全国来看,中国的养老金仍有大量结余。应尽快改革,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各地社会保障缴费负担不均,养老金的缺口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如何确保养老金发放不出现严重问题,确保养老金不成为各级政府的巨大负担,除了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之外,出台养老金统筹政策,也到了十分紧迫的地步。有专家认为,统筹层次太低是目前社保制度存在弊病的根源。便携性问题、投资运营问题、财务风险问题和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都要求统筹层次的提高,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势在必行。
由于统筹层次低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省际差距正不断拉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当期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增至6个,东北三省全部在列。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抚养比上升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应尽快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事实上,历史上东北三省产业工人多,国企退休工人多。现在辽宁两个在职职工就供养1个退休人员,而深圳是18个人供养1个人,如果不尽快实施全国统筹,类似辽宁这样老工业大省的养老金缺口“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大痼疾:一是区域间不平衡与保障层次的不平衡。区域来看,省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苦乐不均。由于劳动力流动基本呈现北部与西部向东部流动、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因此京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的在职职工数量充沛;二是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制,因此缴费的在职职工与领养老金的退休职工的比值很重要,决定着该区域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尽管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已经提出议事日程。现在问题是,在养老金收支省际差距大、结余状况不一的背景下,统筹层次的提高难免会在不同省份引起相左的意见。尤其是推进养老金全国统筹,必然会出现用东部盈余的养老金来弥补处于亏空状态的中西部地区,这势必会引发东部发达地区的不满,从而对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形成很大阻力。事实上,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层面:全国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和全国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标准。从理论上讲,全国统筹基金的来源有三种思路:第一,中央全额出资,资金来自中央财政及央企股权、收益的划拨,现有地方统筹基金仍归地方使用;第二,地方统筹账户以后全部上缴中央,以此组建全国统筹基金的征缴收入;第三,部分来自中央,地方也将统筹的一部分上缴中央。
应该说,实现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一直是中央政府努力的方向。早在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中就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养老金全国统筹必然会面临一些障碍,一方面,各地养老保险政策进一步规范和统一的问题,虽然现在各地养老金制度相比以前已经大大规范,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可能会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化的问题,人社部目前正在解决数据不清、信息系统不统一等障碍,并已经有积极的进展,社会保障信息化已经提出数据和管理系统省级集中的思路。养老金全国统筹无疑是改革的大方向,相对于一个省来说,国家的抗风险能力肯定更强,一方面,实行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的互助共济、风险共担,也有利于确保该收的养老金能收上来,该发的养老金能发下去,让所有离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另一方面,实现养老金的全国统筹,有利于整合目前碎片化的养老制度,促进不同身份、职业、地域的公民在养老问题上实现公平,这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必须坚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