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8)》正式发布,聚焦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2.0版,客观系统地梳理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新时代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及路径。
据了解,《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针对北京养老产业发展的行业发展动向,每年根据养老产业发展需要,选择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为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产业投资与发展提供参考。
今年发布的《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8)》重点聚焦北京市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提出推进试点的1.0版到其现阶段巩固、调整、充实和提高的2.0版,全方位总结和展示迄今为止北京市居家养老体系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绩,客观系统地梳理和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从操作、前瞻层面提出新时代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版的思路及路径。
与以往发展报告不同,《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8)》特别关注涉及现阶段制约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升级版过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报告中提到了在北京市居家养老整体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养老产业整体处于极不发达的境地。
“在300多万需要服务的老年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集中在农村,这是北京居家养老的最大短板,特别是留守老人,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亟需引起重视和关注。”作为《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8)》的主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该书进行了权威解读。当前,北京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极不发达,基本上还是依托家庭和个人自我解决各类服务需求。一方面,农村地区老年人收入低下,成为制约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2016年末,农村老年低保对象2.014万人,占农村低保对象总数的43.17%。另一方面,由于交通相对不便,缺乏规模效应,整体上农村地区老年人的专业化供给也相对不足。
未来,如何发展面向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报告中也列举了北京市农村地区已经有所突破的一些居家养老服务。比如,在农村地区互助养老发展状况良好,密云区于2017年提出了低龄健康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互助理念,针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的情况,在村里建立邻里互助员队,互助员根据老人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劳务帮助等服务。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区共成立11支互助互扶村级队伍,可受益老年人达500余人。针对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村委会牵头设立“老年扶助幸福院”,对有共同生活需求的老年人进行集中供养,并引导老人之间相互帮扶。在助餐服务方面,房山区通过养老助餐车和社区配餐点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顺义区利用老年公寓原有食堂,对库房进行改扩建,建成区级养老助餐集配中心。此外,居家适老改造体系建设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怀柔区老龄办对全区申请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家庭,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主要问题及自评需求,免费给老人配备不同的适老设备,包括建筑硬件改造、家庭内部设施无障碍化、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智能化助老服务设施等配备,这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经验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在对该书的解读中,陆杰华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建成充实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满足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群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全方位需求;构建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构建完备的护理员队伍建设体系,形成完整的养老护理职业发展路径;使企业和组织形成完备的自我创新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