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涉足养老服务行业,或者说老龄事业,一个切入口和必经的通道是对老年人真正需求的探寻。只有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才能在商业社会中找到立足点。
从心理需求看咨询行业的价值
冯梦龙在《谈概》中表述“老人八反”,是其300年前对老龄化所致心理与行为变化的观察结果,分别是“夜不卧而昼卧(睡眠节律改变)、子不爱而爱孙(代际关系变化)、近事不记而记远事(记忆衰退)、哭无泪而笑有泪(情绪反应的生理老化)、近不见而远却见(视力老化)、打不痛不打却痛(躯体与植物神经功能变化)、面白却黑/发黑却白(内分泌系统变化)、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躯体运动协调变化)。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向《经济》记者介绍了他此前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横向比较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波动大;中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最好,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韩布新说,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疾病、婚姻、家庭、退休适应、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我国老年人在经济发展的改革大潮中,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困境。家庭养老面临现实困境,积极老龄化的参与诉求与年轻人就业冲突、传统孝文化中为老价值体系与现代年轻人独立意识冲突、年轻人生存压力与赡养义务冲突、经济抚养与亲情慰藉冲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关切。
“大众看待老年人的普遍观点是各方面都处于夕阳西下的衰退状态。但是,老年心理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因为老年人的许多重要心理功能,比如语义记忆、智慧并没有明显的衰退,甚至可以终身保持在高水平上,例如情绪更为稳定、积极。”韩布新表示,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甚至是体力,都可以成为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挖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文化诉求看养老服务供应的落脚点
“世界上最让人惋惜的事情是心欲善而人将死,世界上最让人痛心的事情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最等不得:一是行善,一是尽孝。”穆光宗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是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人口问题、老龄问题和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在国内人口学界和老年学界均有重要影响。他向《经济》记者表示,我们需要在文化层面上来思考养老的出路。
也可以说,中国式养老必须要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出发,才能使得商业脉络的展开沿着直通人心的路径前行。
“如果没有面对孤独足够坚强的神经,没有面对人生足够积极的看法,没有面对残生足够珍惜的态度,那么仅仅一个包含了无数内涵的‘空’字就足以葬送风烛残年的生命。”在穆光宗看来,老年人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其实很少,但对精神和亲情的需求却十分强烈。“老年期之所以充满挑战甚至悲哀,其实质是不断面临人生丧失的过程,健康丧失、角色丧失、收入丧失、亲人丧失、理想丧失和情爱丧失。”
远古时期“孝”的含义是: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侍之;亲死,子女葬之。而现代的“孝”,就是能自觉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从老年人的利益出发来理解、关心和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满足问题。穆光宗说,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养老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实现活跃老化、尊严老化和幸福老化,文化养老需要动员孝道和仁爱的文化精神,整合慈善和公益的文化资源,实现敬老和乐龄的文化理想。
家国智库理事长叶伟春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应该回应老人们的主要关切,不仅要在养老设施等硬件上做好工作,更要在精神文化等软服务上做好文章,真正实现老年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满足”。
在叶伟春看来,文化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相互交融的。文化养老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各类文化与老年人文关怀相融合,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让老年人共同享受祖国发展成就、增强获得感。
做好文化养老,就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将文化养老与我国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的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社区文化发展等深度结合,让老年人“乐在文化中”。
适老辅具带来10万亿商机
“解决了中国的适老环境,就解决了中国养老的一半问题。”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标准与理想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养老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椅民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适老辅具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又能降低机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最终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
这里面不仅有人文关怀,也有无限商机,“至少10万亿元”。
罗椅民曾对全国数百家养老院进行了考察,他发现,由于我国没有“养老机构建设设计标准”,许多养老院存在设计不合理现象,设计建造阶段没有按使用功能划分,没有考虑环境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匹配,盲目引进高级豪华配置,虽然投入了大量经费却不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养护需求,导致资源的低效和浪费。
“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要建立起一个适老环境,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适合老年人的居养环境,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罗椅民说。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来说,适老环境极具价值。人体的各种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罗椅民表示,对老人来说,听觉、视觉、记忆、平衡感等生理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逆的。
光线暗淡、床的高低不合适、室外楼梯的踏步高低不一等原因都会导致老人摔倒。“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过跌倒,在这一半跌倒的老年人中,有10%-20%属于严重的损伤,即使手术治疗也基本不能生活自理。由于跌倒而带来的老年人伤害死亡,在我国居第4位。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由于跌倒引起的伤害死亡是第一位。”罗椅民说,环境因素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
在罗椅民看来,标准的养老机构适老环境设计建造应根据自理老人、轻度失能老人、重度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设计功能区。适老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水平零高差,垂直零距离”。所谓“水平零高差”,就是地面必须要水平,不能有高坎或高度差;“垂直零距离”就是要给轮椅留有足够的接近空间,不能形成新的障碍。
尽管适老环境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针对老年人的适老环境标准。对于新的《中国适老环境评价标准》,罗椅民认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这个标准可以说漏洞百出”,罗椅民说,做适老环境标准的规范和修改,不能想当然,国家应当制定“养老机构建筑设计标准”,按照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能力不同划分为自理护理型、半失能护理型、失能护理型,制定相应的环境设计和康复设施设备安装使用标准。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70岁老人护理90岁老人将成为普遍现象。为了让重度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离床、上床、如厕、洗浴,常常需要多人推、拽、拉,有限的环境空间充满了风险。
“适老辅具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护理效率、维护自身尊严,同时减缓失能过程。”罗椅民说,目前大家对于适老辅具的认知仍存在误区,倾向于简单归为残疾人辅具,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电动移位机
“老年环境绝对不是只靠无障碍就能够解决的,无障碍环境只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适老环境的打造上远远不够。”据罗椅民介绍,植入式电子耳蜗、电子注视器、普通轮椅、拐杖以及改装的进餐具(助力筷子、弯把勺、倾斜水杯、吸盘碗)、穿衣辅助器(穿袜器、系扣器)、带增高垫的座便器等,凡是能够改善和方便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器具等都属于适老辅具。
老人在用助残臂托辅助吃饭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沉寂近10年的国外适老辅具厂家在过去蜂拥而至。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全国居家适老环境的改善与改造。房地产企业、装饰工程企业成立了专业的适老专业公司,许多涉老社会组织也纷纷挂起了各式各样的适老招牌。建筑材料企业也系统地推出适老洁具与卫浴产品、适老地板与地胶等,家具企业抢占适老功能家具的市场,以各类适老功能护理床为代表的适老家具争奇斗艳。
医疗器械企业、机电企业、家电企业、家具企业、建材企业、房地产企业、养老集团企业、建筑装饰企业、国外适老辅具企业的产品纷纷亮相在各类适老博览会。
但是罗椅民表示,适老辅具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制度保障不平衡。目前,普通人配置辅具的资金只有财政补贴、专项救助和社会募捐三个渠道。老年人的适老辅具都需要个人支付。二是产品结构不平衡。国产适老辅具多数为国外产品的仿制,品种少、档次低、品牌认可度不高,高端市场占有率低,中低端产品可靠性不能充分保障。三是价格竞争不平衡。由于网上低质产品充斥、政府低价招标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适老辅具产品市场的进口产品、国产高端产品、低端产品之间进行价格厮杀。四是服务机构建设不充分。虽然我国是世界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康复辅具市场,但是却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康复辅具服务机构。